
在我国东北、内蒙古、新疆等严寒地区(冬季***低温可达 - 30℃至 - 40℃),橡胶坝运行面临两大核心风险:一是坝体内部充水结冰后体积膨胀,导致坝袋撕裂、坝体变形;二是低温使橡胶材质脆化,降低抗拉伸与抗冲击性能,同时附属设施(管道、阀门、泵站)冻堵会导致坝体充排失效。针对这些问题,需从 “预防结冰、减少低温损伤、保障运行流畅” 三个目标出发,构建系统化的防冻措施体系,以下结合工程实践展开详细分析。 一、充排介质优化:从 “充水” 到 “充气 / 热水”,从源头降低结冰风险 橡胶坝传统运行多采用充水模式(成本低、操作简便),但在严寒地区,静止水体易在 - 4℃以下结冰,成为坝体损坏的主要诱因。通过优化充排介质,可从源头减少结冰概率,这是严寒地区橡胶坝防冻的核心基础措施。 1. 充气替代充水:利用气体低冰点特性规避结冰 气体(空气、氮气)的冰点极低(空气冰点约 - 210℃),在严寒地区冬季采用 “充气运行” 模式,可***避免坝体内部介质结冰问题。该措施适用于冬季仍需保持坝体一定挡水高度(如生态补水、景观用水需求)的场景,核心在于通过空压机向坝袋内充入压缩气体,维持坝体形态与挡水功能,同时需注意气体压力调节与坝体稳定性控制。 以黑龙江省某城市内河橡胶坝工程为例,该地区冬季***低温 - 32℃,传统充水模式下每年冬季需排空坝体(导致河道断流,影响生态),2019 年改造为 “气水两用” 模式:冬季 11 月至次年 3 月采用充气运行,通过 2 台螺杆式空压机(功率 7.5kW)向坝袋内充入压缩空气,压力维持在 0.03-0.05MPa,使坝体高度保持 1.2 米(满足最小生态水位需求);坝袋内设置压力传感器,当气压因温度变化(低温导致气体收缩)降至 0.02MPa 时,空压机自动启动补气,避免坝体坍塌。改造后,冬季坝体未出现结冰现象,橡胶坝使用寿命从原本的 6 年延长至 10 年以上,且无需冬季排空,河道生态得到持续保障。 需注意的是,充气运行需配套 “防负压装置”:冬季夜间温度骤降时,坝袋内气体收缩可能产生负压,导致坝袋被吸扁、损坏。上述工程在坝体顶部设置了单向排气阀,当袋内压力低于大气压时,阀门自动打开吸入空气,平衡内外压力,有效避免了负压风险。 2. 充热水运行:维持水体不冻状态 对于冬季需保持充水运行(如承担防洪备蓄、工业供水等刚性需求)的橡胶坝,可采用 “充热水” 模式,通过加热坝体内部水体,使其温度维持在 0℃以上,避免结冰。热水来源可结合当地资源,如工业余热、电厂循环水、太阳能加热或电加热,需控制加热成本与能耗平衡。 内蒙古某工业园区橡胶坝工程(冬季***低温 - 28℃)的实践具有代表性:该坝承担园区再生水存储功能,冬季需保持 2.5 米充水高度,因此采用 “工业余热 + 电加热辅助” 的热水供应系统。园区热电厂的循环水(温度约 35℃)经换热器加热橡胶坝补水,使坝体内部水体温度维持在 5-8℃;同时在坝袋底部铺设 3 组电加热带(总功率 15kW),当监测到水体温度低于 3℃时,电加热带自动启动,防止局部结冰。为减少热量流失,坝体外部包裹了保温层(下文详述),使水体日温降控制在 2℃以内,日均加热能耗约 80 度,远低于全电加热模式(约 300 度 / 日)。冬季运行 5 年来,坝体未出现结冰膨胀损坏,再生水供应稳定。 充热水运行需注意 “水温均匀性”:坝体体积较大时,局部水体易因循环不畅导致温度分层(底部温度低、顶部温度高),需在坝袋内设置 3-4 个温度监测点,同时通过小型循环泵(冬季间歇运行)促进水体流动,确保整体温度达标。 二、结构防护设计:通过保温、防渗与破冰,减少低温侵蚀 除优化充排介质外,通过对橡胶坝本体及周边结构进行防护设计,可进一步降低低温与结冰的危害,重点包括坝体保温、蓄水区防渗保温、破冰装置设置三类措施。 1. 坝体外部保温:减少热量流失,延缓材质脆化 橡胶坝袋直接暴露在低温环境中,不仅会加速内部水体散热(充水模式),还会导致橡胶材质脆化(低温下橡胶弹性模量下降,易开裂)。通过在坝体外部包裹保温层,可同时实现 “保水温和护坝袋” 双重效果。 常用的保温方案有两种:一是 “柔性保温被覆盖”,适用于冬季需频繁调节坝体高度的场景;二是 “固定保温层包裹”,适用于冬季坝体高度稳定的场景。
2. 蓄水区防渗保温:防止底部结冰与土壤冻胀 橡胶坝蓄水区的底部与边坡若出现结冰,一方面会导致水体热量通过底部土壤流失,另一方面土壤冻胀会破坏坝体基础(如混凝土底板开裂),因此需对蓄水区进行防渗保温处理。 典型做法是在蓄水区底部与边坡铺设 “土工膜 + 保温板” 复合层:底层为 HDPE 土工膜(厚度 1.5mm,防渗作用),中层为挤塑聚苯乙烯保温板(XPS 板,厚度 50-70mm,导热系数≤0.03W/(m・K)),上层为土工布(保护保温板不被水流冲刷)。黑龙江省某防洪橡胶坝蓄水区采用该方案,冬季蓄水区底部土壤温度维持在 2℃以上,未出现冻胀现象;同时减少了水体向地下的渗漏,使坝体补水量减少 30%,间接降低了加热能耗。 对于边坡较陡的蓄水区,需在保温板之间设置锚钉固定,防止冬季结冰膨胀导致保温板移位;底部则每隔 5 米设置一道伸缩缝,填充弹性密封胶,适应土壤温度变化产生的伸缩。 3. 破冰装置:主动清除表层结冰,避免坝体受压 即使采用了充热水与保温措施,冬季蓄水区表层仍可能因接触低温空气形成薄冰(厚度 5-10cm),若冰层持续增厚,会对坝体形成侧向压力,同时影响坝体充排操作。因此需设置主动破冰装置,及时清除表层结冰。 常用的破冰方式有两种:机械破冰与电加热破冰,可根据结冰厚度与工程规模选择。
三、运行管理调控:动态适配低温环境,避免结冰风险累积 严寒地区橡胶坝的防冻效果,不仅依赖硬件措施,还需通过科学的运行管理调控,实时应对低温变化,避免风险累积。核心管理措施包括动态水位调节、冬季间歇运行、冻害应急预案三类。 1. 动态水位调节:避免静水位长期停留,减少结冰概率 冬季若橡胶坝蓄水区水位长期保持稳定,水体流动性差,易形成大面积结冰;通过动态调节水位(每日小幅升降 10-20cm),可增加水体扰动,延缓结冰进程,同时避免冰层与坝体长期紧密接触导致的压力累积。 黑龙江省某城市防洪橡胶坝(充水运行)的管理方案具有参考性:冬季每日 9 点将坝体水位升高 15cm,15 点再降低 15cm,形成 “日间小幅波动” 模式。水位波动使蓄水区水体产生轻微流动,表层结冰速度较静水位时减缓 60%,且冰层与坝袋之间形成微小间隙,避免结冰膨胀直接挤压坝体。同时,每日水位调节可检验坝体充排系统(管道、阀门)是否通畅,及时发现冻堵问题(如阀门开关阻力增大,说明内部有结冰)。 需注意水位调节幅度:幅度过大(>30cm)会导致坝体受力变化频繁,增加疲劳损伤风险;幅度过小(<5cm)则无法起到扰动水体的作用,需根据坝体高度(通常为高度的 5%-8%)确定合理幅度。 2. 冬季间歇运行:非必要时排空坝体,减少冻害机会 对于冬季无刚性用水需求(如景观、生态补水可暂停)的橡胶坝,可采用 “冬季排空间歇运行” 模式,即气温低于 - 10℃后,将坝体内部介质(水或气)排空,使坝袋塌落至河底,避免暴露在低温环境中,从根本上消除结冰风险。 该模式的关键在于 “排空***” 与 “坝袋保护”:一是需将坝体内部的水完全排出(充水模式),避免残留水体结冰膨胀;可在坝袋***处设置 2-3 个排水阀,同时启动泵站抽水,确保排空时间不超过 4 小时。二是坝袋塌落至河底后,需在表面覆盖防水土工布,防止冰雪融化的水渗入坝袋与河底之间,冻结后导致坝袋粘连;同时清理河底尖锐杂物(如石块、树枝),避免坝袋被划破。 内蒙古某季节性灌溉橡胶坝采用该方案,每年 11 月至次年 4 月排空运行,坝袋覆盖土工布后,冬季未出现结冰粘连或尖锐物划伤问题,春季重启时充水 / 充气即可正常运行,运维成本极低(仅需每年清理一次河底杂物),适合用水需求季节性强的地区。 3. 冻害应急预案:快速响应突发结冰问题 即使采取了多重预防措施,严寒地区仍可能因***低温(如寒潮)导致突发结冰,需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,避免损失扩大。应急预案应包括 “结冰监测、应急处理、修复方案” 三部分内容。
吉林省某橡胶坝曾在 2021 年寒潮中(***低温 - 35℃)出现坝袋底部局部结冰开裂(长度 3cm),工作人员根据应急预案,2 小时内完成了加热融化、排水、修补操作,未造成更大损坏,次日即可恢复运行。 四、材质升级:研发耐低温橡胶,提升坝体本质抗冻性 橡胶坝袋的材质性能是抵御低温的基础,传统橡胶(如天然橡胶)在 - 10℃以下易脆化,而通过材质升级,采用耐低温合成橡胶,可***提升坝体的抗冻能力,减少防冻措施的依赖。 1. 耐低温橡胶材质选择 目前适用于严寒地区的橡胶材质主要有两类:三元乙丙橡胶(EPDM)与氯丁橡胶(CR),二者均具有优异的耐低温性能与***性能。
材质升级需注意 “配方优化”:部分厂家会在橡胶中添加增塑剂(如邻苯二甲酸酯类)提升耐低温性,但增塑剂长期使用易迁移,导致橡胶变硬;建议选择添加 “耐寒树脂”(如聚异丁烯)的配方,可长期保持耐低温性能,且环保性更好。 2. 坝袋结构强化 除材质外,坝袋的结构设计也会影响抗冻性能,需重点强化 “接缝处” 与 “受力薄弱点”: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