门店实木雕刻招牌_四合院门头浮雕牌匾_实木雕刻对联
中式实木匾牌是用俄罗斯樟子松作为原材料的,一般的规格是:2400*600*50。
匾额,俗称"匾",时悬挂在门头、堂室、阁楼及亭园等处的艺术雅品,是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。匾额作为传统的民俗文化,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,早在秦朝就出现了题写匾额而被称作""署书""的文字,匾额因其形制古朴、书法和内涵深厚,故被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:交际酬谢、赞颂祝福、堂室命名、喜庆哀悼等等,充分显示其高雅的艺术风采。匾额作为书法艺术、雕刻艺术和装饰美学相融合的产物,深受各界民众的喜爱。
洛阳民俗博物馆现征集收藏匾额近400块,这些匾额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、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。不少观众纷纷慕名而来,以伺眼福。这里展出的的是其中的一部分。
牌匾又称匾额、牌额、扁牍,是指挂在传统建筑物,前厅、中堂、后厅以及整个建筑物门额上的文化载体。牌匾源起于汉初,据汉书所载,未央宫完工之时,由汉相萧何撰文题写,同时还于左右门阙题写“苍龙”、“白虎”。是中国史书中早的牌匾记载。
牌匾在传统工艺中楠木为载体,现存于故宫、颐和园木质牌匾大多为金丝楠木。其原因就是柔轫而可塑性好、木质自身所含芳香酚而具良好的防腐性。采伐的新材要存放二三年,自然风干后方可使用。传统牌匾采用土漆,并以油麻反复被覆,自然风干后再行文字雕刻。数年完成一方匾是十分正常的。
牌匾文字多用榜书,北域字体浑厚,雄壮,南方则以灵动飘逸为特点。木质牌匾现存于世的大多为明清造物。除奈良招提寺现世仅存的一方唐匾外,国内连元匾也难以见到。
牌匾字体雕刻方式可谓多彩多艺,总分阳刻和阴刻,字体整体凸岀的为阳刻,沿字体周边下陷,字体向中央呈圆弧的称为鲤鱼背,是阳刻的一种,沿字体边缘向中央呈圆孤下陷的称为圆底阴刻,沿字体边缘向中央平行下陷的为平底阴刻,字体整体突岀底面呈一平台,再行圆底阴刻的称为抬格阴刻。而牌匾装饰图案的雕刻方式更为丰富,除上述方式外更有浮雕、高浮雕、镂空雕等雕刻手法,不一而足。
牌匾在装饰艺术上可谓丰富多彩,明清以来,由于皇帝推崇,牌匾制作有了很大发扬,但以装饰图案来讲,龙凤是明清制匾违规之物,不可民间使用,连亲王府的牌匾字体亦不能雕刻,而龙仅三爪,五爪即违制,而民间大多使用吉祥图案,仙果、神兽。受明朝神仙信仰的影响,福,绿,寿,八仙人物以及用物件代替人物的暗八仙亦在民间普遍使用。
在制匾工艺中,民间制匾为讲究的是遵循鲁班老祖制作鲁班尺,以现在市场所售鲁班尺为例,该尺***格为阳格,所取尺寸为阳尺,为在世之人修房盖屋之用。第三格为阴格,为离世之人修造坟墓,祠堂修建所用(祠堂又分生祠,祭祠,)现今社会已无生祠,而多为家族所建的祭祠,又理解为祖先灵魂居所,故属为阴宅。在为其制作匾联时,应用阴尺,在字体雕刻方式应选择阴刻或抬格阴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