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长在土少的乱石丛中或石壁段缝里,每年夏秋季河水上涨,蚊母被淹没长达4到5个月之久,冬春露出水面,被誉 为“两栖植物”生命力***。
中华蚊母2、叶片小,开红花,结籽,成熟后自然炸开,随波逐流,遇阻于石缝,水退,便落地生根,故多见于生长在乱石夹缝中。叶片为蚊虫的寄生体,在叶面中间像绿豆一样突起,幼虫极小,成熟后飞出,叶面中间便形成了空洞,但对整株植物的健康生长并无丝毫影响,所以被称为“蚊母”。三峡人俗称这种飞出来的小蚊虫为“默蚊子”。是因为蚊子太小,太不引人注意了。夏季人们乘凉时,裸露部位如面部,手,脚等处。常常被其无声地吸咬,本能的拍打后,只见手掌上布面小黑点儿。其形虽小,毒性却很大,且瞬间产生剧痛,随之便出现***颗粒,人们无不深恶痛绝。
3、为***的盆景材料。三峡历来闭塞,贫穷,附近山民常常在岸边砍伐,晒干后打捆扛回家,做煮饭用的烧火柴,俗称“水柴柯子”。被砍伐后的庄头,自然遒劲苍古,又因其四季常青,叶片小,病虫害少,且耐低温高热,又耐寒耐涝,易塑造,故成型快,经济价值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