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湾长春PBT 5115含有玻纤15%
PBT技术
PBT技术的基础是IEEE802.1ah定义的PBB(ProviderBackboneBridge,运营商骨干桥接)技术,IEEE把PBT技术称为PBB-TE(Provider Backbone Bridge Traffic Engineering,支持流量工程的运营商骨干桥接技术)。PBB又称为MAC-in-MAC,是一种基于MAC堆栈的技术,用户MAC被封装在运营商MAC内,通过二次封装对用户流量进行隔离,增强了以太网的可扩展性和业务的安全性。PBB的关键是在MAC-in-MAC封装中引入了24 bit的 I-TAG(业务实例标签)用来标识业务。
基本概述
随着CE(CarrierEthernet,电信级以太网)概念的提出,满足电信网络需求,面向连接的以太网技术—PBT(ProviderBackboneTransport,运营商骨干传送)也在2005年10月浮出水面。此后,国内外均有运营商采用PBT技术组网,为PBT技术在城域网内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开端。
折叠编辑本段技术信息
PBT技术基于PBB技术,其核心是对PBB技术进行改进,通过网络管理和控制,使CE中的业务事实上具有连接性,以便实现保护倒换、OAM、QoS、流量工程等电信网络的功能。PBT技术去掉了PBB技术的部分内容,因此支持PBT技术的设备,将会丢弃未知目的地的数据,而不是把它洪泛到所有潜在目的地。PBT技术关闭了PBB的组播功能,不转发而是丢弃组播数据;关闭了广播学习功能,因为通过网络的PBT通路是预先定义好的;还关闭了用于阻止网络内出现环路的协议,因为对数据帧的转发路径是预先配置好的,不再需要阻止环路协议,这样有助于提高网络的利用率。运营商可以管理不同路由上的负载,防止负载不均衡情况的发生。
PBT技术采用外层MAC加上外层ⅥD(B-DA+B-ⅥD)进行业务转发,使CE受到运营商的控制并能隔离用户流量。这样内层用户C-VLAN不必在***中***,不同的B-DA可以采用相同的C-ⅥD,不会造成数据帧在转发中的冲突。
PBT技术支持带宽管理和CAC(ConnectionAdmissionControl,连接接纳控制)功能,以实现对网络资源的管理,通过网管配置或NC(NetworkController,网络控制器)建立连接,可方便实现灵活的交换和TE。
PBT技术采用IEEE802.1ag中的CFM(ConnectivityFault Management ,连接性故障管理)机制来持续地监视网络中的隧道状态。当主用隧道失效时会把业务自动转移到预先建立的备用电路上,增加了必要的弹性。有些厂商声明可以获得15 ms的故障倒换时间。
PBT技术兼容传统以太网桥的架构,不需要对网络中间节点进行更新即可基于B-DA+B-ⅥD对数据帧进行转发,数据帧也不需要修改,转发效***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