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海藻酸盐水溶液具有胶体特性,如乳化性、稳定性、增稠性、悬浮性,因此在日用化学工业中,海藻酸钙作用,海藻酸盐具有广泛的应用。比如海藻酸钙凝胶作为一种热不敏感性凝胶,它是目前作为微生物和动物细胞固定化常用的材料之一,海藻酸钙,如利用海藻酸钙将细胞包埋,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催化剂。
根据海藻酸钠的特点,可以由海藻酸钠制备出其他有用的海藻酸盐,下面针对性的对几种海藻酸盐的制备做了简单的研究。先把金属盐Pb(NO3)、ZNSO4、CaC12、MnSO4分别配置成浓度为1mol/l的溶液,再配置一定浓度(1%)的海藻酸钠溶液,然后在常温下,海藻酸钙医用敷料,边搅拌边往海藻酸钠溶液中分别加入Pb(NO3)、ZNSO4、CAC12、MNSO4溶液,结果生成了白色絮状沉淀。析出的沉淀经过过滤,干燥,粉碎即可得相应的海藻酸盐Pb(Alg)2、Zn(Alg)2、Ca(Alg)2、Mn(Alg)2。
海藻酸钠,一种天然多糖,具有***制剂辅料所需的稳定性、溶解性、粘性和安全性。1881年,英国化学家E.C.Stanford首先对褐色海藻中的海藻酸盐提取物进行科学研究。他发现该褐藻酸的提取物具有几种很有趣的特性,它具有浓缩溶液、形成和成膜的能力。基于此,他提出了几项工业化生产的申请。但是,海藻酸盐直到50年之后才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。商业化生产始于1927年,现在全世界每年约生产30000吨,其中30%用于食品工业,剩下的用于其它工业,制药业和牙科。
近年来,随着开发海洋资源的兴起,海藻酸盐、壳聚糖、琼脂糖等来源于海洋生物的多糖材料逐渐进入公众视线。
而一些具有价值的海洋多糖材料,由于取自天然材料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、降解性、可塑性、价格低廉等独特优势,继而成为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竞相追捧的“香饽饽”。
代表性的就是来自褐藻的天然多糖——海藻酸钠。
“海藻酸钠分子与钙离子相遇,瞬间就会发生凝胶化反应。”马小军告诉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,具有聚阴离子的海藻酸钠,可通过二价或三价离子移变,海藻酸钙纤维,这种依赖于离子移变的凝胶在0℃~100℃都能保持稳定的凝胶结构。
正是基于海藻酸钠理想的凝胶化性能,形成的水凝胶还具有保水能力强、强度适中、易于加工成型等特点,如今已成为制造齿科印迹材料、止血敷料、创伤敷料的主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