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唐诗人卢照邻在《宴梓州南亭诗序》中有诗句:“梓州城池亭者,长史张公听讼之别所也。徒观其严嶂重复,川流灌注,云窗猗阁,负绣堞之逶迤。”
诗中亭云窗猗阁,是可以居住的场所。“置亭嵽嵲头,开窗纳遥青。”孟郊的《生生亭》中开亭窗以纳美景。王泠然的《汝州薛家竹亭赋》:“材非难得,功则易成。一门四柱,石础松棂 ,泥含椒气,瓦覆苔青。才容小榻,更设短屏,后陈酒器,前开药经。薛公谓予曰:自造此亭,未有兹客。跪而应曰:自从为客,未见此亭。”
虽然唐亭摆脱了高高的台基,但是此时的亭子造型依然不是上文中“有顶无墙”的形式,因为有部分唐亭依旧保留着可供长期居住、歌舞宴饮的群组建筑结构。
刘致平在《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·亭》中提到:“唐代石亭子在园苑里是很多的,已成了园林里***的建筑物。不过有的规模显然很大,绝不是后来所说的单座亭,而可能是成组的大亭。如重阳等节赐百僚宴会的曲江亭,百僚宴饯朝集使的鸿胪亭等。